不知你是否留意过,那些隐藏在老街中的记忆?
(相关资料图)
盘城老街前两排梧桐顺势生长,绿荫遮蔽,老章穿着短袖,坐在一把斑驳的旧椅子前,像是在审视光阴维度般的把目光凝聚在门口的梧桐上。
五月天,风和日丽,怡然自得。老街的静谧伴着老章手中燃起的烟圈,在等待夏天的悄然而至。
阳光下躺着“盘城照相馆”的影子,老章是这里的主人。
曾经的盘城老街,早已不见当年面貌。老章亦然,生活的褶皱愈加凸显,年轻的日子存进相簿,成了压箱底的珍藏。
为盘城人拍摄第一代身份证的老章
老章(中)和自己同事,这也是木式12寸座机拍摄的首张照片
70年代末,老章进入盘城文化站工作,主要负责宣传、文化方面,对于如何拍摄照片,一开始也是一窍不通。1980年,适逢第一代身份证推行,拍摄身份证照片的重任就落到了文化站和老章身上。当时的盘城居民近三万人,为了让大家顺利拿到属于自己的身份证,老章开始和同事找照相馆的师傅拜师学艺。
每早7点,老章便和同事前往位于老浦口的青年照相馆,从最基本的学起。
“半年出师,拍照片、洗照片,通通都要学。最难的部分就是操作快门。”老章说,木式12寸座机,纯手动,有一根气压式快门线,气囊球通过快门线连接到相机快门上,一摁一松,一张照片就拍完了。不同于现代相机,老式座机的快门速度纯靠摄影师手动把握。老章日复一日,不断练习按气囊球的动作,甚至在做梦时都是想着怎么把照片拍好。
“那个时候,拍不拍得好只有照片洗出来才知道。所以要么磨精技术,要么浪费胶卷。”
位于盘城老街的盘城照相馆
拍摄、冲洗、印放、显影、定影、水洗、晾干、剪相,工序繁琐,而且一天拍摄上百人,照片要和拍摄对象一一对应,老章和同事对每张照片进行标号,挨个梳理,工作量颇大。
“张冠李戴万万不得,我的照片跑到他的证件上,白费功夫不说,还免不得招人取笑和指责,说明自己工作没做到位。”虽然技术上是新手,但老章和同事还是迎头而上,连轴转干了两个多月,终于让盘城的乡亲拥有了一代身份证。
作为书法达人的老章
1982年,老章的盘城照相馆开门接客,营业至今已有40余年,盘城街上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许多人的第一张照片拍摄于此,然后是学生照、结婚照、全家福。纵使照片上的面貌年轻不再,但快门跳动,镜头定格的一瞬间却永远地印刻在了人生的坐标中,若是盯着那些瞬间看的够久,那么便能体会到绵长悠然的世事变迁。
除了拍照,老章还写得一手好字,正是如此,老章负责蜡纸刻字,制作各式宣传展板。在没有电脑的年代,如果要大批量印制文件,就要借助蜡纸油印,蜡纸放在一个硬纸盒里,取出垫上专用钢板,用专用的笔一笔一划地半写半刻字。
“比起拍照,这个更加考验细心和耐心。下笔轻了,刻不透,印不清。重了,纸会破,印不了。总之,一笔一画,不可马虎。”说起来,盘城以往的标准印刷都是以老章的字为基础。现在,退休的老章在闲暇之余开起了书法培训班,照相馆的日常拍照交给爱人,自己在书法艺术上继往开来。
老章的书法作品
横跨五个年代,放映露天电影的老章
白天的老章,事情接连不断,工作饱和,到了晚上,老章依然停不下来,为乡亲们放露天电影,乡里村上到处跑。毕竟是整个盘城相机用得最好的人,操作电影放映机自然也是信手捏来。
当时的晚间娱乐少之又少,一晚两场电影,很多电影反复观看,乡亲们并不会觉得无趣。迎面而来的晚风,随处可闻的虫鸣,由嘈杂变安静的人群,还有那印在银幕上不算清晰的影像,是一天的全部期待。
该图源于网络
在电影换场间隙,老章就骑着自行车,载着电影拷贝,在几个放映地点间来回跑。“这其实是个跑起来的活儿,尤其是对自行车技术颇为考验。”农村进入夜晚,照明堪忧,老章都是抹黑骑行。
“第一次放《地道战》,我骑车送片,结果车速过快,农村小路狭窄逼仄,我连摔三次。最后一次,眼看要连人带车跌进塘里,我快速将拷贝丢出,那玩意要掉进去,胶片就潮了,变成废品一盒。至于我自己,倒是没把握住平衡,一头栽了进去。”老章笑称,还好当时天色已晚,到达地点时,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等着电影开始,谁也没注意到自己的狼狈模样。
与写字相似,给乡亲们放露天电影是老章坚持最久的事情。一直到2021年,老章还经常到社区去放电影,只不过宽阔大路代替了窄巷泥道,胶片拷贝也早已换成了数码拷贝,更不需要人力来回赶场。老章说,自己去电影公司拿拷贝时,和工作人员闲聊了一番,他们表示惊讶和佩服,毕竟从未见过一个人横跨80、90、00、10、20五个年代还在放露天电影,称老章是“全省从事这个行当最久的人”。
立志弘扬盘城传统文化的老章
不仅电影放映,老章还对盘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醉心不已。
霸王鞭,又称打莲湘,传说是为纪念楚霸王项羽而创演的舞蹈。表演有舞有唱,气氛凝重,在祭奠时表演,后改为节日期间表演,逐步演变为莲湘。上世纪60年代,打连湘在盘城兴起,闻名江北地区,后甚至传播到南京城区。
传统文化——打连湘
“我以前拍过现场表演,深受震撼。”老章说,“这样具有盘城特色的文化,如果不做好宣传,不免有些遗憾。”老章当年保存了不少演出服和演出道具,但因文化站几次搬迁,也多少遗落,难以寻觅。
随着时代发展,盘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发展,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得到大大改善,作为传统文化霸王鞭也应该得到传承。持续挖掘,充分展现,提升名气,打造品牌,一直是老章心心念念的事。
过去的老章,现在的老章
在所作所为中去体会意义,年轻时马不停蹄,成熟时笃行不怠,不必太纠结于当下得失,也不必过于忧虑未来,唯有在事情中经历,人生才称得上饱满。
老章带着老相机去学校展出
刚上班时单位给老章发了一台海鸥120双镜头相机,由老章负责会议保障、下乡采访、幻灯片制作等工作,但好景不长,一年之后相机突然罢工,单方面宣布退休,刚燃起工作热情的老章决定自掏腰包,购得一台海鸥135相机,继续投入工作。
海鸥135相机所摄照片
相机用坏了几台,春秋也走了几载。时光荏苒,老照片固然会褪色,远去的日子也一如摆放许久的旧物一般,无可避免地沾灰染尘,渐渐隐匿于思绪深处。有时候,那些不再明晰的往昔,仿佛是从湖里捡起的石头,洗净尘土,尽是陈迹。可在老章看来,岁月风平,生活在热爱中变得剔透晶莹;长路漫漫,相伴一生的是不负光阴的富足丰盈。
五月的盘城老街,微风轻舒,梧桐摇曳,老房子在阳光中投下长影,夏天化作透明的光点,默不作声地迎接远道而来的记忆。盘城照相馆偏安一隅,过去的模样,年华的缩影在此显尽。喧嚣褪去,留住的是忽然而已中恒久的平静,平静之下,则是一座城的变与不变和一个人的步履不停。
素材来源 | 盘城街道
图\视频 | 林涛
文 | 顾杨乐
发布 | 徐雅莹、吴小荣
审核 | 王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