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克力进入我国市场,已经有六十多年,从最开始出现在市场上,一度被“80后”和“90后”视作“稀罕物”和“小资物”,后来慢慢成为了年轻人表达甜蜜和浪漫的象征性礼物,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情人节的“必须项目”。
一些巧克力相关甜品的出现,也引起了各大甜品店对巧克力的追逐和创新,为巧克力产品,一次次刷新市场记录。但后来巧克力销量开始逐年减少,市场似乎开始遇冷。
(资料图)
01
巧克力市场近况
近年来,我国巧克力产品的进口数量和金额远超于出口数量和金额,内需与内产消费不对等,出现了贸易逆差,同时也削弱了我国国产巧克力产品的竞争优势,巧克力产品的销售也一度处于不利地位。
据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,2015年,过往保持了10多年双位数增长态势的巧克力销量开始下滑,到2016年中国巧克力零售量总体下降4%。经历了2015、2016连续两年的下滑之后,2017年市场开始回暖,巧克力消费保持个位数缓慢复苏,2019年零售市场规模达到223.4亿元。不过,2020年受疫情影响,巧克力的销售又遭到重创,2020年中国巧克力零售市场规模降至204.3亿元,与2019年相比,缩水了近20亿元。
图源: Pexels巧克力商家们的日子似乎也不太好过。
去年年初,好时被爆缺货、撤柜、关店,中国的办公地点人去楼空,2月其天猫店甚至关闭到3月15日才恢复运营。虽然好时在澄清声明中表示并未退出中国市场,但在平价与高端市场的竞争中,好时确实已进退维谷;2016年开始,德芙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有明显下滑,后又被爆出产品中有活虫,使巧克力食品安全受到舆论关注;诞生于2018年的每日黑巧虽然风头正劲,但也需要靠“烧”钱前行,紧锣密鼓地铺设商超、便利店,想要培养起人们吃巧克力的习惯,但最终沦为临期食品店里的“常客”。
02
巧克力“卖不动”的原因
1、“抗糖”、“控糖”理念的传播
“糖化”的官方解释是,淀粉加水分解成甜味产物的过程,是淀粉糖品制造过程的主要过程,也是食品发酵过程中许多中间产物的主要过程。而群众的“糖化”概念,则引申为在摄入含糖量过高的食物后,导致肥胖或者肌肤因产生糖化反应而产生的衰老。
近年来,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自身身体素质关注的提升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积极传播“抗糖”、“控糖”理念,拒绝高糖、高脂、高热量的产品。
巧克力作为“发胖”、“高糖”的代名词,也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抗拒,随着“减糖趋势”的影响,整个巧克力市场开始进入瓶颈期。
图源:Pixabay2、陷入食品安全问题接连翻车
去年五月左右,全球糖果巨头玛氏集团的日本公司因旗下巧克力“士力架”混入玻璃片,紧急召回301万块产品,该公司表示,有顾客表示食用商品后牙齿脱落,调查后发现,竟有一块长约7毫米的玻璃片混入其中。
而在此事件发生的前一个月,另一巧克力巨头费列罗也因涉嫌沙门氏菌感染而陷入召回丑闻之中。继而欧美多国相继爆发沙门氏菌疫情,世界卫生组织经调查后发现,此疫情的感染源为费列罗集团比利时阿尔隆工厂于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生产的健达牌巧克力系列产品,而这些巧克力已经销往至少113个国家和地区,其中包括中国。
公开数据显示,截至4月25日,世卫组织共确定了11个国家共151例与该工厂相关的沙门氏菌病例。
巨头们接连因食品安全翻车,也让本来就陷入增长困境的国内巧克力市场,又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图源:Pexels3、“兴于送礼、困于送礼”
作为一种西方舶来品,一些巧克力品牌一进入中国就与“爱情”、“节日”、“送礼”等产生强关联,并靠此迅速打开了中国市场。
但巧克力本就不是生活必需品,送礼属性又决定了它的低销售率,这种特性在消费环境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情况下被进一步放大。
而且近几年随着消费风向的变化,送礼场景除了巧克力更多的被美妆、电子产品以及保健品所替代,很大程度上转移了人们对巧克力的需求。再加上疫情封控、年轻人晚婚甚至不婚群体增加、人口出生率下降等因素的影响,传统送礼需求也大打折扣,巧克力的销售免不了受影响。
现在看来,墨守成规只会让巧克力市场停滞不前,转型升级才是大势所趋,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,在巧克力消费市场上拥有巨大潜力,只是如何破局市场,成为各大巧克力品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。
部分内容参考:
曾备受年轻人追捧,为何一年缩水20亿,巧克力突然卖不动了?,初州财记 巨头接连翻车、费列罗遇冷 这个520巧克力产品真的卖不动了?,快消 —END —欢迎关注、点赞、转发对此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文末留言分享